最高人民法院5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能动司法(执行)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副局长王富博、毛立华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主持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执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全国法院执结917.13万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金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合法权益。
在具体执行工作中,人民法院以“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精神,抓实公正与效率,在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能动执行,将党中央关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府院联动、善意文明、公正效率、源头治理、三个效果统一,是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所透露出的人民法院能动执行工作的五个关键词。
“案例五中的执行法院利用政府‘老企业搬迁计划’配套优惠政策,引入投资人整合债权促成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妥善解决了2000万元职工债权和75起执行案件,助力老品牌‘起死回生’。”黄文俊介绍,推进解决执行难是系统工程,人民法院加强府院联动,助企纾困解难,想方设法保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记者注意到,面对被执行企业资金断流拖欠众多供货商货款的情况,案例七中的执行法院引入“临时管理人”机制,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实现了企业不破产、生产不停工、工人不下岗。对此,黄文俊表示,人民法院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在不影响债权实现、不构成财产价值明显贬损前提下,对能“活封”的财产,不进行“死封”,使查封财产物尽其用,
社会流通不因执行受阻,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人的影响。
“高效司法是人民的期盼,针对具体个案,找准问题症结,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考验着每个执行法官的政治智慧、法治智慧和执行智慧。”黄文俊表示,在执行工作中,人民法院精准把握“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做深做实公正与效率,积累了经验。本次入选的案例八与案例九,分别通过执行的“快”与“慢”两方面展现了如何在个案执行中实现公正与效率,值得研究借鉴。
如何在实现债权人权益的同时不让环境资源受损?“案例六中,执行法院确立了‘民生为本’‘绿色执行’的工作思路,通过与涉案土地所在的镇政府积极协调沟通,成功引入第三方对林木予以整体收购,为涉案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的长远收益提供了解决方案。”黄文俊表示,执行人员要心怀“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黄文俊表示,人民法院坚持“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抓前端、治未病,从源头治理执行难。
记者注意到,案例十中,执行法院充分认识到国家发展新能源车的重大意义和充电桩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打好“预罚款”和司法建议组合拳,发挥柔性监督优势,延伸司法职能,取得了“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的良好效果。(《人民法院报》5月20日1版,王丽丽)